《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2》解读,六大核心观点聚焦低碳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编者按
7月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重阳投资教育基金特别支持的“2022国际货币论坛”系列活动一:“《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2》发布会暨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2 夏”在线上成功举办。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王芳发布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2:低碳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从三个方面解读了报告的六大核心观点:
01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核心观点一:人民币国际使用规模与市场认可程度总体延续增长态势。人民币更加全面地发挥国际货币职能,稳定位居全球主要货币前列。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编制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是一个综合量化指标,用以客观描述人民币在贸易、金融交易、外汇储备等各方面的国际使用程度。根据设定,所有货币的国际化指数之和为100。截至2021年底,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达到5.05,较上一年度基本持平。年初以来RII呈现周期性回调,2022年第一季度末的初步匡算值为4.66,继续保持在历史相对高位。
虽然全球疫情发展和国际形势演变错综复杂,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分歧扩大,市场不确定性极高,但中国经济运行基本平稳,双向开放势头不减,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地位更加凸显。2021年RII保持高位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民币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职能进一步巩固。2021年,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达到7.9万亿元,同比增长16%。在我国对外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中,人民币结算占比为18.5%。全球范围内,国际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份额为2.85%,与上年基本持平。
第二,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职能基本稳定。2021年人民币直接投资规模达到5.8万亿元,同比增长52.23%,再创近五年内最快增速。但由于全球直接投资在上年低基数效应下大幅度反弹88%,致使人民币直接投资的全球占比下降至27.38%,减少约5个百分点。2021年底,由直接投资、国际信贷、国际债券与票据等共同决定的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综合指标达到9.52%,下降0.47个百分点。人民币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明显的季节波动性几乎决定了RII数值波动。疫情以来,人民币直接投资推动RII创出历史新高5.20,此后已经连续八个季度保持在相对高位水平。
第三,人民币国际储备职能不断增强。全球已有超过75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官方外汇储备。截至去年底,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人民币资产增至3361亿美元,同比增长25%,人民币在全球储备占比达到2.79%;2022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官方外汇储备占比进一步提高到2.88%。今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最新SDR定值审查结果,将人民币份额从入篮时的10.92%上调到12.28%,表明人民币的国际使用程度在过去5年中稳步提高。
从2010年初到2021年底,美元国际化指数从49.52升至51.80,欧元从29.84降到23.13,英镑从4.00变为4.06,日元从3.34变为4.20。同一时期,RII从0.02显著提高到5.05,人民币从在国际市场上几乎空白,到目前已经稳居全球主要货币前列。
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主要货币力量对比分化,“美元化”与“去美元化”并行存在,国际货币格局进入动荡调整期。越是在这种复杂局面下,越是要沉心静气、做好本分。不必纠结于一时一事下的指数高低,人民币国际化要着眼长远,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要推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继续巩固经济大国和贸易强国地位,稳住人民币贸易结算基本盘;要深化金融改革与开放,尽早实现人民币从一般结算货币向战略性商品计价货币的跨越;要努力建设新型区域合作关系,不断丰富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全面增强其国际货币职能,为促成人民币货币区创造条件。
今年报告聚焦低碳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结合低碳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
02
低碳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
核心观点二:低碳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长远来看,低碳发展可增强人民币硬实力与软实力,是人民币国际化行稳致远的重大机遇。
气候危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产生一系列非传统风险,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和生命健康威胁。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为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增长,必然要求经济低碳转型。
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明确表示低碳发展是中国扭转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培育新的国家竞争优势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低碳发展将推动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重大机遇。
综合国力是主权信用货币国际化之锚。在全球化的下半场,科技实力将成为决定综合国力的关键变量。低碳技术引领的能源革命、产业革命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特征。低碳发展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绿色低碳转型将在未来数十年内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低碳发展将提升我国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从而大大增强人民币的硬核实力。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双碳目标是我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代表中国将为全球低碳转型做出重要贡献。低碳发展不仅体现新发展理念,更能彰显中国为减缓全球气候恶化、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责任与担当。这赋予人民币更加丰富的价值内涵,可提升对非居民的亲和力与感召力,增强人民币软性竞争力。
核心观点三: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使我国减排降碳任务更加艰巨。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减排成本过高、制约经济发展、增加转型风险等问题,双碳目标可能受阻,也对人民币国际化形成巨大挑战。
我国在资源禀赋上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碳排放权就是发展权。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碳排放尚未与经济增长脱钩的条件下,如何兼顾低碳与发展、防止返贫致贫,是不容回避的关键问题。
首先,低碳转型会加大经济发展的压力。如果没有国内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人民币国际化恐怕难以为继。其次,低碳发展会加剧高碳产业和企业的经营风险,或银行等金融机构尚未对各行业气候风险敞口做好防范,由此会形成潜在的经济金融风险。如果国内经济环境不够稳健,人民币对非居民的吸引力势必下降。第三,低碳发展会要求减少或停止对境外煤电项目投资,需及时递补与“碳中和”相适应的新项目,否则将影响人民币资金的国际大循环。最后,低碳时代的国际货币竞争可能更加激烈。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已经进入下降期,在碳金融、碳交易市场、负碳排放技术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使得人民币在争取碳市场定价主导权方面处于下风,无异于给人民币国际化又多添一重考验。
怎样才能顺利实现低碳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行稳致远扫清障碍呢?我们认为,在推进低碳转型过程中,要特别做好以下几个重点难点工作。
03
推进低碳转型的重点难点
核心观点四:构建支持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立足国情,统一思想,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形成“政府搭台,市场主导”的低碳转型模式。
建立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工作机制。最高决策机关负责统一思想,形成双碳正确共识;各部委要根据顶层设计和我国国情出台政策指引,同时注意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地方政府要认真学习中央政策文件,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政策和措施。
根据实际需要,可成立中央双碳工作宣讲团赴全国各地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群众尤其是基层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针对热点问题答疑解惑,帮助大家正确理解在我国特殊国情下为什么要以及应怎么样推进双碳工作。各部委在制定政策时要解放思想,为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创新预留出足够空间,充分依靠市场活力和创新驱动来实现双碳目标。地方政府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稳健发展中科学推进减排降碳,不能层层加码也不能僵化执行中央政策。
建立双碳政策执行的评价、监督以及考核机制。要畅通上下信息交流机制,中央政府要加强指导和监督,地方政府要及时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及其中的重大问题。要加大对正面典型、优秀案例的宣传,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复制成功经验推广至全国。同时建立双碳相关工作的负面清单,对涉及负面清单问题的政府或企业负责人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将有关落实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坚持“政府搭台,市场主导”的低碳转型模式。政府通过鼓励、惩罚、监督等三大机制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让市场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价值发现功能,引导资源和要素流向绿色低碳产业。
核心观点五:有序推进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低碳转型,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以碳市场交易改革为契机,提升我国碳市场成熟度和开放度,未来争取国际碳定价主导权。
推进实体经济低碳转型要建立系统性思维,动员全社会力量,多角度协同发力。例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产业低碳转型保障体系;以碳税和碳交易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通过消费者低碳教育,引导企业转向绿色生产方式。
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可以助力实体经济低碳转型,但风险防范与管理不容忽视。一方面,金融机构要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例如,银行要完善绿色信贷风险管理机制;证券市场应采取统一绿色债券标准,打击“洗绿”行为等。另一方面,要注意防范低碳转型过程中系统性风险的滋生与蔓延,金融低碳转型不可操之过急。具体包括:加强人民银行对绿色金融业务监管,落实绿色金融业务定期报告制度;建立专项绿色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对相关风险进行有效测定;优化绿色金融组织和绿色金融产品结构,分解金融脆弱性;加大网络安全监管,全面建设绿色信用体系等。
碳交易市场改革重点在于提高市场效率。应谨慎发放碳排放配额,选择适当时机引入拍卖机制、保障抵押机制、市场储备机制等保持配额价格稳定。大力发展多层次碳排放资本市场,加快广州碳期货交易市场推出碳期货、碳期权品种,并同时在场外市场设计推出碳远期和碳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品种。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引入机构投资者,逐步扩大市场开放度,以及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监管和信息透明度等。此外,要加强与先行先进碳交易机构国际合作;扩大碳排放市场人民币结算的区域辐射效应,实现与国际碳市场互联互通;提升碳排放市场人民币结算的技术性和便利性,实现硬件基础设施与国际接轨。
核心观点六:低碳发展迫切需要全球治理改革。中国可以在“一带一路”低碳化投资、绿色低碳政策协调和弥补全球治理缺口方面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离不开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广大国家的共同参与。但当前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气候治理存在明显不足。对此, 中国可以发挥更多更重要的作用,从而扩大影响力,为未来打造人民币货币区创造条件。
鼓励企业在ESG原则指导下开展“一带一路”投资活动。强调环境因素在投资决策中的地位,加强对环境和气候相关信息的披露,防范环境和气候风险。提升低碳化建设水平,开发控制碳排放活动的管理工具,加强自身环境管理。
金融机构应积极打造和参与“一带一路”碳金融市场。加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发行力度,完善绿色产业金融支持服务,参与基于人民币制度的碳金融市场。密切关注投资活动中对气候、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潜在影响。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建立环境与气候风险应对机制。
政府应制定完善低碳化投资的政策框架和提供基础设施。推进环保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人员交流。制定统一的低碳投资标准,完善相关立法。对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分别制定低碳化投资策略;完善绿色贷款财政贴息机制;加大对中资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财政支持。
中国可以在现有全球治理平台中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相关的政策协调。(1)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大会(COP)中推进国际绿色法律体系建设,建立常态化立法协调论坛和工作委员会,对碳排放要求等各类绿色法律的约束程度以及相关各项法律细则、法律标准进行国际协调,推动全球碳交易中心建设,完善全球碳交易标准。(2)推动世界银行职能改革,在考虑绿色低碳因素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全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研究框架、评估框架;系统度量和梳理各国绿色政策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生的外部性,并定期提出针对各国的政策建议,引导各国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政策制定框架,促进低碳转型所需绿色基础设施投资。(3)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等国际组织修改相关准则、引导投资,降低碳锁定效应,促进各国的绿色基础设施投资。推动现有银行、证券等行业监管协调组织在宏微观审慎监管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纳入绿色低碳因素。
此外,中国可以发起建立新型全球治理平台,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以弥补现有全球治理平台在推动低碳发展方面的不足。(1)发起成立“国际绿色产业协会”使各国在绿色转型过程实现错位合作,协同发展。(2)推动成立“国际碳交易市场管理者协会”,在多边协议中就碳边境调节建立长效沟通机制,设立定期的国际碳交易市场管理者的会议。(3)发起“绿色政策综合研究中心”和“绿色政策综合协商论坛”,整合绿色政策协调平台资源,促进多种政策综合协调。
低碳发展对人民币国际化既是机遇也有挑战。我们认为,必须充分理解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双碳目标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硬约束、向高质量发展的成功跨越及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定性影响。总体而言,低碳发展的长期效益要高于短期减排成本和中期转型风险。对此必须凝聚共识,用实际行动化“危”为“机”。
人民币国际化任重道远,但时间和道义皆于我有利。
观点整理:赵秦艺
本文监制:董熙君
版面编辑|贺煦
责任编辑|李锦璇、蒋旭
总监制|朱霜霜
近期热文